當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挑戰。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我國氣象災害多發性突發性極端性日益突出,愈加影響自然生態系統平衡、政治經濟社會安全和發展,這已成為影響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風險與挑戰,氣象工作在防災減災中的決策支撐作用更加突顯。
深刻領會黨和國家防災減災整體方針政策,認真研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此次研究積極聽取基層聲音、重視基層經驗、提煉基層亮點、歸納基層實用方法,堅定了氣象防災減災要在“早”上做文章,在“準”上提精度,在“快”上謀高效,在“廣”上全覆蓋,在“細”上下功夫,在“實”上啃骨頭,在“技”上求突破,在“效”上抓落實,切實發揮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先導作用,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一體兩翼四支撐”體系架構
此次研究明確了新發展階段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職責和邊界,以最大限度減輕不利影響和生命財產損失,增強經濟社會抵御氣象災害能力與韌性。同時,研究提出了新發展階段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八大體系”,形成“一體兩翼四支撐”新型體系架構。
“一體”即構建“業務+服務”雙核心,提高自動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加強對突發性極端性天氣觀測能力,強化人工智能在數值預報中的應用,發展無縫隙全覆蓋智能數字預報新業態,提升基于影響的風險評估業務和風險管控服務能力以及重點地區、高敏感行業風險防范能力。
“兩翼”為聚焦預警信息發布和部門聯動叫應雙環節,構建“云+端”新一代國家預警發布業務體系及完善聯動協同機制,形成全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重視新技術新媒體在預警發布中的廣泛應用,充分發揮“消息樹”和“發令槍”作用,實現“第一聲音、權威聲音”,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和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牽引力。
“四支撐”包括建設氣象防災減災復盤檢驗與效果評估體系,對重大災害天氣過程進行復盤分析和效果評估,對內形成業務服務反饋良性循環,對外形成定量化成果。建立各級黨委、政府、行業及其監管部門共同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責任體系,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法律法規、制度標準及相關預案。推進黨建和預警深度融合,加大組織保障、資金投入、科普宣傳等力度。
切實發揮氣象防災減災先導作用,提高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樹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是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最大價值所在。此次研究提出相關決策建議:
一是推動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業務體系完善和提升。拓展站網規模,提升裝備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挖掘社會及行業氣象監測能力,重點強化對局地性突發性極端災害性天氣觀測能力,形成“覆蓋更全”的氣象觀測站網。提升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完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業務。發展基于風險的氣象預警服務,增強分流域分類型分災種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二是強化關口前移“氣象+”全周期風險評估和管控服務體系。研究氣象災害風險普查、風險區劃、風險預警、能力認證、風險轉移等技術標準體系。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風險區劃、重大災害性天氣停工停課停業制度,不斷完善應急響應聯動、風險共擔和轉移制度。聯合地區政府、高敏感行業開展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專項工程。加強對重點地區、高敏感行業氣象防災減災需求分析和災害監測能力。探索推進氣象指數保險等風險分擔轉移機制。
三是完善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強化預警信息傳播機制。強化面向應急人員快速觸達、臨近預警緊急發布和覆蓋偏遠地區等能力,提升急難險重突發災害事件預警智能快速判別和極端情況下“兜底式”發布能力?;谛袠I高影響因素,結合應急、糧食等部門實際場景需求,提供指導性伴隨式預警服務。建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快速發布和應急聯動機制、“綠色通道”及以場景化為載體的社會再傳播機制。
四是強化部門協同風險防范體系建設,推動完善災害防御機制。完善聯合會商和臨災會商研判機制,強化部門聯合預警流程,提升聯動效率,提高重點地區和高敏感行業氣象災害防御力。提升分災種分人群分渠道高級別預警快速叫應服務。建立健全重特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和輿情應對機制,明確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氣象防災減災責任,夯實防災減災社會基礎。落實工礦企業等防災減災主體責任和各項防范救援措施。
五是建立復盤檢驗與效果評估體系及反饋機制。開展復盤總結成果交流,分享復盤經驗,形成“業務-服務-檢驗-反饋-改進”的良性循環。規范啟動標準、流程、組織、評比等工作,使復盤分析和效果評估成為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抓手,將氣象防災減災行動納入各行各業應急預案,以預案為指導建立應急響應機制。
(作者朱小祥、王佳禾供職于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章建成供職于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
(作者:朱小祥?章建成?王佳禾?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