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30日起,在2022年遼寧、浙江、安徽、湖南、廣東、四川和陜西等7省試點工作基礎上,中國氣象局全面開展暴雨預警信號調整工作。中國氣象報特選取試點單位探索形成的一系列好做法好經驗集中展示,以期推廣交流共促提高。
遼寧:增強暴雨預警信號科學性
遼寧省氣象局將暴雨預警信號調整試點工作納入2022年 “質量提升年” 重點任務中,快速部署、扎實開展。2022年4月15日,專門成立領導小組和技術組,隨即召開工作啟動會和技術研討會,并印發工作計劃和技術方案。通過綜合考慮暴雨天氣氣候特征、城市氣象防災減災需求等,最終選定沈陽市、丹東市、大連市金普新區、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鐵嶺市昌圖縣、朝陽市建平縣為試點,推動全省暴雨預警業務一體調整。
在暴雨預警信號調整工作中,遼寧省氣象部門構建了高時空分辨率的歷史雨量數據集;開展各試點短時強降雨次數、小時雨強歷史極值特點分析;基于百分位統計方法,分析各試點小時最大雨強降水特點;回算新增的小時雨強預警標準的出現概率;各試點與當地災害防御聯動單位對接需求、查找問題、修訂完善、開展評估等;對接地方氣象災害防御預案,更好地發揮預警信息的先導作用;在預警信號發布內容中增加氣象風險提示,完善防御指南;準確描述發布時間、災害種類、預警信號等級、實況和發展趨勢、影響范圍,影響區域精細到鄉(鎮、街道)等。
經過2022年汛期檢驗,調整后的暴雨預警信號科學性、實用性明顯增強。以丹東地區為例,標準調整后,預警信號數量較過去3年平均減少了14%,沒有出現“有災害無預警”情況;轉移受威脅區域人員較2009年至2021年平均減少3091人次;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2021年同期減少86%,有效節省了因大量轉移人員產生的相關人力、物力和財力。
下一步,遼寧省氣象局將面向地方黨委政府及涉災行業主管部門調研修訂后暴雨預警信號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應用效益情況;充分運用試點市縣經驗,全面開展省內各市縣暴雨預警信號調整工作,結合降水和災害特點以及大城市氣象保障服務特點,劃分4個區域調整暴雨預警信號;評估新標準暴雨預警信號質量,對比分析標準修訂前后市縣發布的暴雨預警信號數量、準確率、提前量和有效性等。(馬東雷 才奎志 孫秀博)
湖南:融入式開展暴雨預警服務
在原遞進式預警服務模式的基礎上,2022年,湖南省氣象局按照“多級協同、試點先行”要求,選擇長沙市、郴州市嘉禾縣、益陽市安化縣、岳陽市湘陰縣、洪江市作為試點,并聯合20多個涉災行業主管部門,采取“邊試點 、邊應用、邊完善”工作方法,融入式推進試點工作;通過完善預警業務鏈條和預警信號標準,創新開展“631”遞進式暴雨預警服務,助力重大氣象災害防御保障能力提升。
湖南省氣象局將市縣暴雨預警細分為預警信號和臨災警報,并增加了1小時雨強和累計雨量標準,包括明確暴雨預警信號和臨災警報的職責,制定暴雨臨災警報的標準等,解決了“轉移誰、何時轉”的問題以及1小時雨強和累計雨量致災性難題。通過比對分析2021年與2022年試點市縣發布的暴雨預警信號,發現試點市縣預警信號準確率能夠基本保持不變,預警信號提前量大幅度提升。
調整暴雨預警信號發布標準,包括取消暴雨藍色預警信號,調整暴雨橙色預警信號標準,增加暴雨預警信號升級標準,增加雷暴大風預警信號。省氣象臺每6小時滾動發布未來12小時精準到縣的暴雨落區預報,并替換藍色預警信號,有效提升市縣氣象局發布藍色預警信號的能力,解決了暴雨橙色預警信號過多、應急聯動啟動條件偏低以及連續強降雨致災性等問題。
優化暴雨預警信號發布內容和策略,包括按照首次發布、連續發布、升級發布分別制定暴雨預警信號內容模板,以及將預警信號接收對象按照級別職責和行業進行細化,有利于各級防汛責任人準確理解預警信息內容、全面把握防汛形勢。按照2021年暴雨預警信號發布情況分析,策略調整前所有用戶共接收3546條暴雨預警信號,調整后一類關鍵決策用戶只需接收267條,調整前后暴雨預警信號接收數量減少92.5%。
下一步,湖南省氣象局將進一步完善湖南省氣象災害預警服務一體化平臺和預警信號檢驗評估系統,在全省組織實施并做好評估。(戴帥汝)
浙江:探索“早、準、快”科學銜接
自2022年4月中國氣象局確定浙江為暴雨預警信號調整工作試點以來,浙江省氣象局綜合考慮氣象災害影響特點制定方案,并選取了杭州市蕭山區、寧波市海曙區、溫州市平陽縣、紹興市新昌縣、江山市為試點,開展基于新標準的暴雨預警信號屬地化發布試點工作。
按照問題導向原則,新修訂的暴雨預警信號充分考慮短歷時強降雨的重大影響,將1小時雨強標準納入閾值標準,同時針對長時間穩定維持的系統性降水影響新增了12小時的閾值標準。此外,高級別暴雨預警信號的預警時效從3小時延長至12小時。新標準制定充分應用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并采納農業農村、水利、應急管理等相關部門意見,突出了需要重點防范的致災性暴雨過程。
截至去年年底,試點發布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達86%,無漏報,提前時效達112分鐘;雷暴大風預警信號準確率達44%,提前時效達63分鐘。在2022年“梅花”臺風影響期間,海曙區氣象局應用新標準提前557分鐘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有效預警臺風持續性暴雨,為相關部門應急聯動和基層防災減災贏得時間。
為更好地發揮預警信號“發令槍”作用,浙江全面強化預警信號發布技術,全省短臨天氣預報預警業務系統投入運行,實現預警指導信息秒級推送且精細到鄉(鎮、街道),各試點市縣實現預警信號靶向叫應基層網格員。
不僅如此,浙江省氣象部門堅持統籌業務平臺建設,通過迭代升級省市縣一體化短臨業務平臺,完善涵蓋實況-臨近-短時-潛勢的無縫隙、數字化短臨監測預警產品體系,建立精細到鄉(鎮、街道)的預警信號制作發布客觀化、智能化業務流程,實現預警信號自動生成、便捷交互、信息協同及一鍵式分發。該平臺獲得中國氣象局首屆省市縣短臨預報預警服務一體化平臺觀摩交流優秀示范平臺三等獎。
下一步,浙江省氣象部門將繼續推進預警信號調整優化工作,改進預警信號檢驗評價機制,結合地形和氣候特點構建更為科學的預警信號指標;同時進一步提高省市縣一體化短臨預報預警業務平臺智能化水平,持續推動健全以預警信號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張曉晨)
廣東:優化調整發布標準、用語、內容
廣東省信宜市于2022年6月7日到11日經歷了一次強降水過程,最大累計雨量達515毫米,最大日雨量達209毫米,出現山體滑坡33處,無人員傷亡。
這是信宜暴雨預警信號調整后的成果,將1小時雨強納入預警標準,較平時提前近30分鐘;暴雨預警用語更規范、更親民,各級防災減災工作者能夠第一時間讀懂預警信息,迅速而有針對性開展工作。
基于廣東“雨窩”點、暴雨災害易發區和氣象災害高敏感區等特征,廣東省氣象局遴選深圳市、惠州市龍門縣、信宜市和揭陽市惠來縣等四個有代表性的市縣作為廣東暴雨預警信號精準發布試點,從暴雨預警信號發布標準、發布用語、發布內容三個方面開展全省的氣象災害(暴雨)預警信號調整工作。
通過回算過去18年歷史數據,結合試點市縣氣象災害風險普查的成果,確定了1小時雨強對應黃、橙、紅各級別暴雨預警信號發布閾值。試點分析了過去十年應用新閾值發布預警信號頻次,同時對比2021年和2022年暴雨預警信號發布情況,發布提前量普遍提前5至15分鐘。
經過2019年修訂預警信號業務,并配套制定發布細則,廣東省氣象局規范了預警信號發布內容的基本組成、發布單位。今年,在預警信號精細到鄉鎮和高影響高風險預警中增加風險提示內容;通過預警信號發布平臺中模塊化編輯和組合等功能進一步規范用語;分析培訓預警信號實例提升預警信號發布用語有效性。
廣東省氣象局制定面向公眾和行業的詳細防御指引,并在預警信號發布內容中給出簡短影響和災害風險提醒。廣東省氣象局和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印發《關于建立健全建筑工地應對雷雨大風、暴雨等氣象災害防御協同工作機制的通知》;深圳市氣象局聯合市應急管理局、水務局等印發《深圳市氣象災害公眾防御指引》等,增補針對各區和主要行業主管部門的高影響風險提示內容;惠州、揭陽根據預警信號發布規定與多部門簽訂了停工停課機制,明確了行業防御建議。(屈鳳秋 張興鈴 賴建明)
四川:標準調整強內涵重成效
四川省氣象局開展了以問題為導向的氣象災害(暴雨)預警信號調整工作,著力解決預警信號統一化標準與地方防災減災需求不適應、用語不規范等問題。
四川省氣象局了印發全省氣象災害(暴雨)預警信號調整工作方案,成立預警信號調整工作領導小組和技術小組,并面向全省各市(州)和省級部門廣泛收集意見和建議。技術小組在充分考慮短歷時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城市內澇、山洪、地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等災害影響基礎上,建立了暴雨預警信號精細分區閾值標準。四川省暴雨預警信號分區由兩個調整為三個,并新增涼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漩映地區暴雨預警信號標準,建立三個分區暴雨預警信號各級別小時降雨量閾值,增強對短時強降水的預警。調整后的暴雨預警信號新標準與地質災害風險和洪澇災害風險的標準更加契合。
不僅如此,試點市縣運用本地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階段性成果,并征求地方部門意見,建立了暴雨預警信號屬地發布新標準。
2022年8月,暴雨預警信號屬地化發布新標準正式啟用。新標準融入地方應急預案,有效提高部門聯動性。在敘州“8·28”、金堂“8·29”等強降水天氣過程預警服務中,新增了小時雨情標準及時升級預警信號級別,取得了良好服務效果。暴雨預警信號精細到鄉鎮后,試點市縣暴雨預警提前量提升5分鐘。
為提升精準靶向發布能力,四川省氣象局還與四川省廣播電視局應急廣播中心深度合作,以“四川省基層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平臺”為基礎,升級完善“重點行業氣象服務系統”,并通過與移動公司大數據平臺對接,實現基于電子圍欄技術的預警靶向發布。
下一步,四川省氣象局將持續開展暴雨預警信號新標準的回算和客觀評估工作,進一步提升新標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同時,通過推動省級短臨預報預警技術研究,加快四川省基層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平臺建設,強化屬地化新標準的暴雨客觀預警信號產品研發等,提高對基層短臨預報預警的支撐。(周天華 王悅)
安徽:數據先行支撐靶向發布
日前,安徽省應急管理廳向省氣象局發來感謝信稱,省氣象局不斷強化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預報等工作,為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氣象服務保障。安徽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處長黃勇介紹,過去一年,通過開展暴雨預警信號調整試點工作,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大水漫灌”現象明顯減少,預警信息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增強。
業務改革,數據先行。安徽省氣象局構建了不同時效國家氣象站、區域氣象站歷史雨量數據集;建立滾動1小時、3小時、6小時、12小時站點累計雨量數據集和分等級閾值的數據集,同時基于1978年至2020年全省105個縣(市、區)暴雨災害數據調查表,構建了全省暴雨致災危險性數據集。
針對山區和非山區不同氣候背景分區的暴雨致災差異,安徽省氣象局應用百分位等統計方法分別計算1小時、6小時雨量的分等級閾值,形成新的暴雨預警信號標準。利用暴雨災害風險普查結果,根據山區和非山區的暴雨致災危險性差異,形成區分山區和非山區的暴雨預警信號新標準,讓防御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合并短時強降水、冰雹、龍卷等強對流天氣引發的各類氣象災害為強對流災害,制定強對流災害預警、預警信號標準等,實現精細到鄉鎮的預警信息靶向發布。
自啟用新閾值標準以來,試點市縣暴雨預警信號平均發布次數較過去3年同比減少79%,強對流天氣預警信號平均發布次數同比減少93%。預警信號實現精準靶向發布,每次制作發布時間平均減少9分鐘。試點市縣采用新的預警信號發布平臺后,預警信號無錯誤比例由99.7%上升至100%,預警信號精細到鄉鎮的比例由94%上升至99.8%。
展望未來,安徽省氣象局將加強反饋效果收集和新舊預警閾值標準的檢驗分析,進一步修訂發布標準;與涉災行業主管部門深入合作,將暴雨、強對流等預警和預警信號的內容對接至氣象災害防御法規規章和地方政府應急預案中;同時應用“云+端”數字化智能化思路優化預警業務流程,完善省市縣短臨預報一體化平臺,增強預警業務的規范性。(王兵 李元妮)
陜西:多級聯動添預警服務新動力
陜西省氣象局提出“體現南北暴雨特征、突出雨強預警閾值、構建精細預警策略、平滑過渡新舊標準”工作目標,并按照“省級科學制訂、市級實際修訂、縣級試用完善”的工作思路,選定延安市、寶雞市、漢中市、西安市等四個試點城市,組建省市聯合技術小組,研制新的暴雨預警信號閾值標準。
試點市局根據三大地形區和大城市氣象災害風險普查的成果,形成了分地理區域、分降雨類型、分災害影響的暴雨預警信號新標準體系,制定了配套的精細化發布用語和策略,設置了體現城鄉和地理條件差異“一縣一策”風險提示用語及防御指南。
目前,陜西已圓滿完成暴雨預警信號標準調整及試點發布,突出了陜西暴雨及次生災害的四方面特點。12小時、6小時、3小時閾值標準體現了北中南三區暴雨過程降水量總體相當的特征;1小時閾值標準反映了北中南三區極端雨強承災能力的階梯形特點;連陰雨閾值標準體現了秋淋雨強適中但持續時間久、致災風險大的實際情況;西安大城市暴雨閾值標準對接了市政部門內澇雨強標準。
不僅如此,試點工作還制定了精細化預警信號發布模板,增加了針對不同地理環境的預警用語和防御指南。同時,新標準增加了1小時閾值標準,填補了短時暴雨預警空白;增加風險提示內容,強化災害預警的針對性;區分不同鄉鎮預警級別發布用語,加強了災害應對的指向性?;鶎诱块T普遍表示,精準精細的氣象預警為縣防汛指揮部開展有針對性的應急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別是在指導相關鄉鎮開展緊急避險撤離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未來,陜西省將繼續加強基層業務人員對國家級科技成果應用學習以及省級短臨預報技術研發和業務系統升級,進一步調整預警信號發布和傳播工作流程,持續健全和發展地方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開展新標準暴雨預警信號的科普宣傳、地方標準申報等。(唐宇琨)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