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走進河北省雄安新區,這座雛形漸顯的現代化之城“科技范兒”十足。
六年來,雄安新區同步建設“三座城”——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這其中,地下城是指地下綜合管廊及各類市政配套基礎設施管線;地上,雄安新區數字道路建設已超過500公里,并通過路網感知設備實現了實時、全方位、全軌跡記錄;“云”上,雄安城市計算中心集合了云計算、邊緣計算、超級計算等,是全球首個與城市基礎設施同步建設的數字基礎設施。
在這里,科技創新正成為包括氣象在內諸多領域的應考之策。
前沿布局 支撐氣象科技創新
“今年2月,我來到雄安大氣邊界層重點開放實驗室,協助雄安新區氣象局制定完善科學技術激勵措施、對外開放與合作交流管理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帶領指導年輕人開展科研攻關,推動新成果研發與應用?!?月30日,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全球變化與極地研究所研究員陳軍明一大早就來到實驗室開啟一天的工作。
陳軍明是中國氣象局首批下基層服務鍛煉的青年專家之一。今年,他將帶領相關技術人員根據氣象科研業務現狀,緊密圍繞基層業務發展需求,推進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申報和國家級重大業務工程建設。
2022年11月21日,由河北省氣象局與雄安創新研究院共同申報的雄安大氣邊界層重點開放實驗室獲中國氣象局批準。按照實驗室建設規劃,雄安新區氣象局將深化與中國科學院雄安創新研究院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戰略合作;積極開展與國內外頂尖科研機構、知名院校、一流創新團隊的聯合科研攻關,在提升精準預報水平、增強災害防御能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適應緩解氣候變化等領域,推動解決國家和區域邊界層領域重大科學技術問題。
目前,實驗室已有序開展實體化運行,并成立雄安大氣邊界層實驗室學術委員會,聘任實驗室主任,確定首批實驗室專職科研人員;發布兩個開放研究基金項目,在容東片區利用無人機開展微氣象熱環境觀測,推進基于高光譜衛星的雄安新區邊界層臭氧反演研究。
需求引領 建設智慧氣象大腦
今年2月,雄安新區氣象局與中電信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展邊界層觀測試驗,并利用容東智慧燈桿進行精細化布點觀測,實現了氣象大腦物聯網數據接入。這是構建雄安新區專業氣象服務新格局、積極推動雄安新區數字化城市建設的新舉措。
前期,按照智慧氣象“一腦三網”(氣象大腦、氣象觀測基準網、氣象感知泛在網、氣象物聯網)建設規劃,雄安新區氣象局完成了氣象大腦一期業務系統的建設部署,硬件環境接入“雄安云”,并搭建了氣象物聯網專網,實現對氣象信息的實時處理、多維重構和智能分析。
來自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系統發展室的韓鑫強也是今年到雄安新區氣象局服務鍛煉的青年專家,他將參與氣象大腦二期建設,在觀測設備智能管理、數據資源管理、數據交換等領域加強核心技術攻關,高標準完成平臺建設。
雄安氣象大腦智能觀測平臺。雄安新區氣象局供圖
自2022年11月以來,雄安新區氣象局已在“雄安云”上申請使用45臺云主機,存儲容量達263TB,為氣象監測、預報、服務提供基礎支撐,助力雄安“未來之城”建設。依托云上資源,雄安新區氣象局搭建了睿思-雄安新區精細預報系統,提供了分鐘級、百米級的要素預報,為城市防災減災提供有力的氣象預報和精細服務;建設了衛星雷達強對流監測預警平臺,為雄安“未來之城”建設提供氣象災害防御支撐。
未來,雄安新區智能氣象觀測大數據系統將充分實現氣象基本數據產品與雄安數字孿生城市互用互享,將智能氣象觀測融入智慧城市、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打造智能氣象觀測大數據系統的全國樣板。
強化基礎 提升智慧城市服務能力
“雄安國家氣候觀象臺包含1個主站和8個輔站,主站的業務用房已封頂,8個輔站也在有序開展建設?!毙郯残聟^綜合管理科科長崔合義介紹。
今年1月11日,雄安國家氣候觀象臺正式獲批設立。作為中國氣象局設立的第27個國家氣候觀象臺,其空間布局由地面氣象觀測網、邊界層觀測網、生態氣象觀測網、大氣成分觀測網、衛星遙感觀測網等組成。
雄安國家氣候觀象臺主站效果圖。雄安新區氣象局供圖
按照河北省氣象局印發的《雄安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發展方案(2022—2025年)》,雄安國家氣候觀象臺將聚焦地空天一體化綜合觀測、基于數值預報需求的適應性觀測試驗、非均勻下墊面邊界層結構和湍流特性以及物質能量交換、高速城市化對天氣氣候與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展開研究,推進建成國內領先的研究型業務平臺、智能高效的生態與氣候服務平臺、協同創新的科研合作平臺、開放包容的人才培養平臺。
“目前,雄安國家氣候觀象臺主站及部分輔站的觀測設備已開始有序安裝,到今年年底,可初步形成高水平綜合觀測能力,開展地空天一體化全天候、高時空分辨率、高精度的‘5條廓線’立體連續觀測?!毙郯残聟^氣象局業務科技科科長王雷說。
雄安新區氣象局局長董占強表示,下一步,將緊盯“全國智慧氣象示范區、氣象科技創新引領區、綠色生態氣象保障先行區”建設目標,力爭到2025年,全面建成以雄安國家氣候觀象臺為標志的創新載體、以雄安大氣邊界層重點開放實驗室為核心的科研平臺,進一步提升智慧氣象對智能城市安全運行、生態友好的服務保障能力。
(作者:馬洵 余克勤?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