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13日,熱帶氣旋“弗雷迪”(Freddy)減弱為熱帶低壓,結束了長達35天的生命史,創下持續時間最長、南半球累積氣旋能量指數最高等多項紀錄。
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監測下的“弗雷迪”
“熱帶氣旋的生命史一般在5天左右,在外界大氣、海洋環境有利的情況下,其維持時間可超過兩周?!眹覛庀笾行呐_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王皘介紹,“弗雷迪”恰好完美避開各種導致“短命”的因素,如強風切變、高緯度冷洋面等,并在登陸后再度移入暖海面“續命”,造就了其刷新紀錄的生命史長度。
“弗雷迪”的活動時段(2月6日晚至3月13日晚)正值南半球盛夏,海表溫度較高(約28℃~29℃),大氣環流也有利于其穩定西行。于是,“弗雷迪”在廣闊且溫暖的南印度洋洋面上“暢通無阻”,自生成以來其核心對流幾乎沒有經歷過陸地或島嶼的摩擦而導致的強度衰減。在良好的環境條件下,“弗雷迪”幾度增強,成為目前唯一在生命史中經歷5次快速增強過程的熱帶氣旋。“弗雷迪”在西南印度洋洋面最強達到特強熱帶氣旋級(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59米/秒~62米/秒),相當于我國的超強臺風級,并維持了長達7天的時間,這也使得其累積能量大幅刷新了南半球累積氣旋能量(ACE)指數紀錄。
“弗雷迪”路徑強度圖(熱帶氣旋等級按照《全球熱帶氣旋等級》(GB/T 32935-2016)確定)
“天時”“地利”也造就了“弗雷迪”罕見的行動軌跡:它于澳大利亞西北海域生成,先向西南,后一路西行,2月14日晚移入西南印度洋洋面,先后登陸馬達加斯加、莫桑比克;2月26日,“弗雷迪”在莫桑比克南部減弱為熱帶低壓,徘徊5天后,于3月4日在莫桑比克海峽中再度加強為熱帶風暴并繼續盤旋,6日再度逼近馬達加斯加,后又轉向西北,朝莫桑比克北部行進。監測顯示,“弗雷迪”軌跡長度達到1.2萬公里,成為2000年以來第一個完整穿越整個印度洋的熱帶氣旋。
通常而言,熱帶氣旋在達到熱帶風暴級及以上強度時獲得所屬海域專業區域氣象中心命名,在熱帶氣旋強度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登陸過程、穿過島嶼等強度減弱,有時會減弱至熱帶低壓。目前在判定熱帶氣旋生命史時,以熱帶氣旋最佳路徑數據集資料中首次達熱帶風暴級及以上強度(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7.2米/秒)為起始,至資料最終記錄時刻為終結,統計熱帶氣旋的生命史。
在“弗雷迪”之前,有氣象記錄以來“壽命”最長熱帶氣旋是1994年的颶風“約翰”(Hurricane John),又稱臺風“約翰”(Typhoon John),維持時間共31天。1994年8月11日,颶風“約翰”于東北太平洋生成,向西移入中北太平洋,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太平洋,再向東折返中太平洋,直至當年9月10日轉化為溫帶氣旋,結束了其漫長的一生。雖壽命比“弗雷迪”稍短,但“約翰”軌跡長度達到13850公里,超過“弗雷迪”,最大風速(77米/秒)高于“弗雷迪”(62米/秒)。(注:北太平洋與南印度洋熱帶氣旋最大風速記錄的觀測標準不同,分別為1分鐘、10分鐘平均風速)
3月14日,在馬拉維南部的布蘭太爾地區,人們查看受災情況。新華社發(約瑟夫攝)
在影響方面,“約翰”遠遜于“弗雷迪”。在長達一個月的生命史內,“約翰”沒有登陸,僅對夏威夷群島和在約翰斯頓島的美軍基地有較輕影響。而“弗雷迪”持續影響馬拉維、莫桑比克和馬達加斯加等國,其帶來的強降雨和強風天氣造成洪災、風災、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氣象與地質災害,導致數百人死亡,數萬人流離失所。
王皘認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異常的天氣氣候事件近年來不斷出現,極端的熱帶氣旋活動應引起重視。極端天氣不僅會帶來自然災害風險,與經濟社會系統疊加后還會對人類社會及其運行帶來風險與危害。因此,要不斷提升對熱帶氣旋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國家氣象中心在重點做好西北太平洋和南海臺風預報預警服務的同時,注重提升對全球其他海域熱帶氣旋的監測預報能力,服務于“一帶一路”和“海洋強國”建設需求。
?。ㄗ髡撸簭埫鞯?制圖:鄭義瀟 責任編輯:欒菲)